
全民分銷,分銷分傭,熟悉的社交裂變你很難想象,這一系列的海報會在網易云課堂的海報中出現,無獨有偶,新世相網紅營銷課、千聊、荔枝微課等,都出現同樣的套路,同樣的海報,同樣的邏輯。
知識付費的電商化以及勢不可擋,知識付費平臺似乎也找到一條可以復制的推廣模式,并且一次又一次在朋友圈制造了刷屏級的傳播效果。
1、知識付費的電商化
試圖找到知識付費課程屢屢刷屏的答案,不妨先來回顧一下大家熟悉的三類產品:網紅電商拼多多、一度火爆的直播答題、時下風靡的游戲小程序。
在流量紅利消失成為共識的時候,拼多多在三年不到的時間內做到了400億的恐怖規模,較于淘寶、京東之類的“傳統電商”,拼多多的創新之處可以歸結為拼團、砍價和分享,無不是誘導用戶分享到社交網絡中。
曾經火爆一時的直播答題,同樣有一個巧妙的設置,用戶把專享邀請碼分享給朋友,可以獲得一次復活機會;這在很近風靡各個微信群的“彈球王者”等游戲小程序上得到了繼承,游戲結束后可以分享到不同的微信群,以換取復活的機會。
不難從中總結出共同的關鍵詞,即社交裂變。
在流量越來越集中,競爭門檻越來越高的時候,盡其所能地搭上社交關系,在一次次分享轉發中裂變為病毒式傳播,不失為流量獲取的一條捷徑。
盡管微信為此設置了近乎苛刻的標準,比如不允許誘導分享,不允許利益誘惑,不允許夸張的文案。
知識付費一輪接著一輪的刷屏,無疑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:蹭流量只是手段,電商化才是歸途。
其實在知識付費還處于混沌期的時候,就已經出現了“分銷”的嘗試,典型的就是為羅振宇“代班”被外界熟知的樊登。
創立于2013年的“樊登讀書會”,很早就嘗試過通過地方代理銷售會員卡的玩法,與各地有獨立法人資質的公司簽訂代理合同,并將銷售的一半分給代理商。
到2018年初的時候,“樊登讀書會”的注冊會員人數近600萬,實際付費會員達300萬,在全球設立了超過1500家分會,年收入過億。
如果說“樊登讀書會”的崛起依賴的是線下模式,網易云課堂、喜馬拉雅等玩家更具備所謂的互聯網思維:
《網易運營方法論》原價199元,促銷價只要39.9元,并且采用了分銷模式;
新世相在被口水淹沒前也曾成功運營過《成為不可替代的人》精品課,以99.9元的定價和一級分銷的形式,分享可得49.9元;
千聊推出的《掌握知識付費的底層邏輯》,同樣采用了二級分銷,一級分銷可獲得70%提成,二級分銷可獲得20%提成……
從結果來看,《網易運營方法論》的參與人數在20萬以上,新世相的職場課在24小時內賣了近8萬份,千聊的課程也很快賣到了10萬份。
和電商領域的拼多多一樣,在流量成本越來越貴的情況下,利用“分銷”的思路打通社交關系鏈,進而完成低成本的拉新。
同時也和早期的電商一樣,知識付費課程在野蠻生長之后,也在進行著自我進化:
網易云課堂的行家課借鑒了上次刷屏的經驗,《網易產品如何超車》給出了69元的定價和一定的全民分銷分成,在定價和分銷比例已經更加理性;
千聊、荔枝微課等直接效仿拼多多開始了拼團模式,似乎不難猜測未來會有更多的形態出現。
2、知識付費平臺為什么會選擇分銷
嚴格來說,分銷模式的存在并不缺少合理性,線下星羅棋布的代理商和門店是分銷,諸如返利網等電商產業鏈上的關鍵角色,商業模式也是分銷。
而“分銷”之所以成為知識付費的“敏感詞”,并被質疑帶傳銷屬性,還要歸咎于大眾認知的錯位。
好比說50元的分銷課程,如果別人通過你分享的海報購買,隨即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成,這也是知識付費的“分銷”模式被質疑傳銷的關鍵所在,很核心的前提就是:知識付費課程本身是一件商品嗎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本質上和電商平臺的返利、導購沒有本質區別,不管是今日頭條、阿里媽媽還是京東,都有著類似的商業模式。
微客到知識付費分銷系統,幫助客戶搭建獨立知識付費平臺,可以自主的進行會員營銷.
微客到知識付費分銷系統擁有:
1、多種內容形式:圖文、音頻、視頻,多形式教學提升內容質量;
2、多課程類型展示:單課程、專欄,不同課題不同程度的講解;
3、多計費方式:免費、付費、會員制,從游客到會員逐步轉化沉淀用戶;
4、精準數據分析:隨時掌控店鋪數據,多維度分析經營狀態;
微客到給您一站式的解決方案,省心,省力。


